然而,也有一部份人倡導“買本土產品!”,一般的消費者主要受食物價格而影響購買傾向,對丹麥豬肉和瑞典豬肉的差別除了區域劃分以外也沒多大留心。我一開始不買丹麥肉的時候是因為我覺得買丹麥肉不太環保,大老遠地運過來碳足跡非常罪孽的。後來常想,爲什麽丹麥豬肉可以這麼便宜,運輸費運過來至少也得加點margin價格吧?
果然,還是mass production的原因。看到出口列表就知道丹麥對農產品出口的野心,如果說瑞典全國1200多個養豬場每年能養260萬頭猪,那麼丹麥每年養的就是2600萬頭猪只,相差十倍,而且距離正在拉大。我不是說mass production不好,一個面積小的先進國能以食物為主要出口產品其實是非常好的(世界暴漲的人口也需要高科技不斷研發新的、安全的科學方法來飼養放心豬肉)。但,如果各方面都是真的好的,那爲什麽還有那麼多瑞典人堅持要買本土產品呢?
那當然是有原因的,先給個感性的原因。住在瑞典大城市的人們也許不能理解“開放式自然農場”的概念,但是如果你到過非人口密集的城區,看到過道路旁大面積一望無際的青翠農田還有星星點點的牛羊們你就能明白買瑞典本土農產品,特別是牛羊豬肉的重要性。
瑞典家畜都是在比較嚴格的管控下生長的,比如從1986年開始就禁止在正常家畜身上使用抗生素(除非家畜生病,只爲治病使用)及荷爾蒙,不能以剩菜剩飯為飼料,更不是美國式的那種以轉基因玉米味飼料,而是吃瑞典自產的穀物長大。而對於豬尾巴的處理丹麥和瑞典做法不一,丹麥的猪只大部份都被剪去尾巴,這是因為他們的豬常常互相咬尾,傷口流血發炎,造成經濟損失,那爲什麽它們要互相咬尾呢?其實那是因為丹麥農場飼養管理失當、營養失調、關養條件設備、墊料、床面結構等造成猪只生理心理健康失調,爲了防止它們互相殘殺,只好為猪只進行斷尾。而在瑞典猪只斷尾是嚴格禁止的,那是因為猪只的尾巴是它們健康的指標,如果猪只健康狀況不良甚至是感到精神緊張它們就會互咬尾巴,那麼飼主或是獸醫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受傷的猪只和範圍,找出飼養過程中那裡出了錯,從而進行調整。
沒被剪掉的豬尾巴是很可愛的。
瑞典人對本國畜養的猪只抱有些許自豪感的原因在於國家嚴格法律監控下畜養出來的猪只品質可說是世界上最好的。在歐盟中還沒有另一個國家的猪只飼養環境條件能夠與瑞典的相比,瑞典在歐盟的最低要求基礎上還做出更大的進步空間,而很多其他歐盟成員國對歐盟開出的飼養條件雖然表面答應,但是卻沒有進行嚴格的管控,因此很多猪只在沒有良好的飼養環境下生長。
另外由於猪只的本性是“一天到晚都在找吃”,所以很少猪只是在外草地飼養的,因為它們總會無時無刻挖土地尋找食物,在瑞典如果你買到的豬肉是EU ekologiska 標誌的,那麼表示這些猪只有機會到戶外實體水泥地活動,在麥稈堆中挖掘。如果是標誌KRAV的,就代表這些猪只一年到頭都能到戶外活動,也允許在真實的土地中挖掘,就像童話裡面的插畫描繪的戶外圈養猪只的樣子。然而大部份瑞典的猪只還住在養殖場裡的。
結論二:如果真的要吃肉,還是吃瑞典肉,無論是牛是羊還是豬,都比別的國家好很多。
餐盤上的食物有沒有問題不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嗎?丹麥肉和瑞典肉都有那麼多的不同,就不用說巴西肉跟瑞典肉之間的不同了。只希望大家省下來的錢不是以後用來貼給醫生的就好。
後記:瑞典1200個養豬場並不是每個養豬場都嚴格按照法律進行飼養,有些飼主也是很無良的,比如會不管法律規定強行禁錮母豬餵奶,也有發現部份養豬場內猪只生活空間窘迫(根據法律9平方米的空間最多能有10只豬),有些死豬還繼續留在養豬欄內,而有些則是生了各種各樣的疾病,被咬去尾巴、耳朵也沒有得到醫療處理。這是最極端的現象,佔少數,但是不能說瑞典完全沒有無良飼主。下面是動物保護組織揭發瑞典無良飼主的證據,這些養豬場已被取締並罰款。
生活在滿是排泄物的柵欄內
被咬去耳朵的猪只
死豬沒處理
沒有耳朵的猪只
看樣子好像是死了很久的猪只在狹槽上
生病的猪只
被咬去尾巴發炎沒處理
媽呀!這張就不要註釋了吧!怕怕!
留言列表